来源:小编 更新:2024-09-24 10:29:46
用手机看
在成语游戏中,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题目,其中“疯狂猜成语”中的“羹夕火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今天,我们就来揭开这个成语的神秘面纱,探寻其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。
我们来解析一下这个成语。根据题目中的提示,我们可以知道“羹夕火”实际上是由“残羹”和“冷炙”两个部分组成的。其中,“羹”指的是汤类食物,“夕火”则是指晚上的火光。将这两个部分结合起来,就形成了“残羹冷炙”这个成语。
“残羹冷炙”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。在这首诗中,杜甫用“残杯与冷炙,到处潜悲辛”来形容自己身处困境时的生活状态。这里的“残杯与冷炙”就是指吃剩的酒菜,用来比喻自己生活的艰辛。
从字面上理解,“残羹冷炙”指的是吃剩的饭菜。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却更加丰富。它不仅仅是指吃剩的饭菜,还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。在古代,人们常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依靠他人施舍度日的人,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。
在成语的用法上,“残羹冷炙”通常含有贬义,用于形容人。它一般作宾语,用来形容那些依靠他人施舍、生活困顿的人。例如:“做人不可攀结权贵,靠人施舍,以受残羹冷炙之辱。”这句话就形象地表达了依靠他人施舍的耻辱感。
关于“残羹冷炙”的成语故事,我们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晚年。当时,杜甫在长安应试,却因为主考官李林甫的徇私舞弊而未能中举。为了维持生计,杜甫不得不以宾客的身份穿梭于达官贵人之间,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。在这期间,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,其中就包括奉赠韦左丞丈这首诗,用“残杯与冷炙,到处潜悲辛”来形容自己的困境。